风邪之脉,传至阳明,自汗已多,则缓去而迟在;寒邪之脉,传至阳明,发热已甚,则紧去而浮在,此皆邪气在经之征。凡煎吐药汤及调散,或用酸米汤,或用白汤,或用稀米粥,须备十余钟,令病者顿服一钟,即用指探吐药出,再服一钟,亦随用指探吐药出,再服再吐,以顺溜快吐为度,则头额身上自有微汗,所有病证轻减,即为中病,不必尽服余药。
岁有十二月,人有十二节。夫栝蒌味甘寒,《经》云∶“泄其肝者,缓其中。
如眼痛不可忍者,用黄连,当归根。太阳病桂枝证,宜以桂枝解肌,而医反下之,利遂不止者,是误下,遂协表热陷入而利不止也。
若表里俱热,则又非大青龙之所胜任,爰立白虎一汤,以辅青龙之不逮。此时表邪已罢,非汗散之法所宜,里饮实盛,又非淡渗之品所能胜,非选逐水至峻之品,以直折之,则中气不支,束手待毙矣。
此条证虽稍异,而其满则同,为去芍药可知此条为汗下后表不解,而心下有水气者,立治法也。若有燥屎者,宜大承气汤。
中央己土,其本味咸,其兼味辛、甘、酸、苦,在人以脾应之。其支者,别颊上抵鼻,是动则病嗌痛,颔肿,不可回顾,肩似拔,似折。